跨界

IMG_0086

這一切要從 Windows 講起。

2007年初,Windows Vista的不穩定讓我對Windows失去了信心,同時間Linux界的明星Ubuntu正在崛起,一掃當時大部份Linux版本的通病:安裝困難及硬體驅動支援不足,於是我順利的拋棄從早期的Ret Hat到Mandrake(Mandriva)的成見,自Ubuntu 7.04起開始跨界到Linux操作系統。

為何說「跨界」,而不是「跳槽」?

因為即使已經把Ubuntu當做日常主要使用的作業系統,還是會有部份軟體或功能在Windows下會比較省時省力,例如ATM轉帳、IE only的網站、特定的office文件等,所以電腦裡一直都是雙系統並存。比較簡單的工作,又非Windows不可的時候,我會開virtualbox裡的虛擬機來處理;比較繁重的,例如影片剪輯,我就會開實體的Windows。所以我一直在兩個系統中遊走,優缺點皆有之,因此說「跨界」會比「跳槽」來得貼切。

一腳踏進Ubuntu就從7.04版用到現在的12.10版,Windows那邊也從Windows Vista、Windows 7到現在的Windows 8,時間算算也有五年多了。這五年期間,我接續著買了iPhone和iPad,iOS作業系統的流暢感和使用上的愉悅感,讓我不禁對Mac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於是年初我就決定跨界到第三種作業系統Mac OS X,買了入門機Mac mini。

Mac mini到手一個多禮拜,先簡單記錄一下使用狀況:

沒用過就算了,一用Mac才發現Ubuntu模仿(或說是參考)的地方的真多,像是系統偏好設定,簡直是一模一樣,這對我的好處是幾乎沒有更換作業系統的痛,至少比當初從Windows跨到Ubuntu時不習慣的地方少了很多很多,換句話說,Mac OS X像是完成版的Ubuntu,有著相似的外貌和操作方式,但卻沒有Ubuntu一直修不完的bug,雖然堪用但是品管不佳。

大部份在Ubuntu下常用的軟體都有相對應的Mac版本,就算沒有,也能找到免費的替代品。不固著於過去習慣這點,我得感謝Linux/Ubuntu給我的訓練,所以不會有「為什麼以前某某作業系統可以這樣做,但是現在這個不行?」,而是「我想完成某事,現在這個作業系統下有什麼方法可以辦得到?」

習慣不是不好,而是偶爾的彈性會讓生活更愉快。

繼續跨界作業系統,沒有誰好誰壞,截長補短,悠遊自在。